作者丨白昼
各位朋友,大家好!
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传奇人物,他的故事从一口鱼塘开始,却改变了全球光伏和农业产业格局。他就是通威集团的创始人刘汉元,用一口鱼塘开启自己的商业帝国的男人。要了解他的故事,我们得从那不起眼的小鱼塘开始。
在1982年四川仁寿县的一个小村庄里,不到20岁的年轻人刘汉元,看到了水产养殖的商机,用500元启动资金开始了自己的养鱼职业。刘汉元刚进入这个行业就发现一个问题:当时养鱼没什么技术可言,几乎只能“靠天吃饭”。那时候农村的鱼塘是啥样呢?水浑得像豆汁,鱼憋得像中暑的狗,增氧设备效率低,鱼的生长速度慢得像蜗牛不说,鱼塘的水氧还不足,鱼一不小心就翻白肚了,养殖户辛辛苦苦养出来的鱼常常差不多一半都会死在塘里。农民们看着空荡荡的鱼塘,也只能叹气。在这样的现状下,刘汉元小小的身板里萌发出一个“大梦想”:得想个办法让鱼活着,多长点肉,农民多赚点钱,同时也算是对得起自己读了几年的书本知识。
琢磨着琢磨着,刘汉元终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既然问题在“氧气不足”,那就给鱼塘装个“氧气瓶”,给鱼输氧呗!于是,他潜心钻研了一个多月,造出了第一台增氧机。您可别小看这玩意儿,在当时的条件下,它就像是给鱼塘装了个“肺”,一通电,鱼塘就翻腾起泡泡,氧气供应得到改善的原理鱼儿瞬间活蹦乱跳!
可是发明了机器并不算成功,关键还得把这技术卖出去。于是,刘汉元就扛着增氧机,骑着自行车,走村串户地推销。农村人本来就对新东西不太感冒,看着小伙子笑呵呵地说“这个能救鱼”,还以为是吹牛皮。有的大爷甚至调侃他:“小刘啊,你这是卖养鱼机器还是卖电风扇?”
刘汉元却不气馁,他对养殖户说:“试试不花钱,效果不好我把钱退给你。”结果一试,效果立竿见影:鱼不仅成活率高了,还多长了两斤肉!很快,增氧机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,刘汉元靠着这项“发明小革命”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
这场小小的“鱼塘革命”,不仅帮刘汉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还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:成功的生意不应该只想着赚别人口袋里的钱,同时需要想着怎么帮助别人解决心里的痛点!
“如果说增氧机是刘汉元的起点,那么饲料就是他登上农业舞台的敲门砖。”正当刘汉元凭借鱼塘事业在商界崭露头角时,赚了点本钱的他并没有止步于卖增氧机。作为经常活跃在行业一线的创业者,刘汉元发现农民养鱼还有另一个更大难题:饲料贵、质量差,传统的鱼饲料多是农户将玉米、麦麸等原材料简单混合,自制成的。这样的饲料营养成分不均衡,浪费严重,且养殖效率低下。另外,当时国内好一点专业的饲料大多依赖进口,进口饲料的价格有时甚至比鱼还贵,养殖户苦不堪言。刘汉元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痛点,决定自己研发水产饲料。
1986年,刘汉元拿出了所有积蓄,成立了通威饲料有限公司,开始了自己的“养鱼新革命”。饲料这个东西,可比增氧机复杂多了。它涉及营养配比、适口性,还要考虑成本和适应性。刘汉元为了搞清楚其中的门道,天天跑到养殖场,以池塘里的鱼为实验对象,观察鱼吃东西的速度和数量。有时候一蹲就是几个小时,连饭都顾不上吃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刘汉元和团队一次次的观察和实验后,鱼的饮食习惯和饲料配方可算是被他们研究透了,最终推出了一套科学的饲料配方。
鱼饲料是研究出来了,可是这建立起这市场和口碑可不是光做实验就能完成的事情。鱼饲料的创业之路也并不平坦,饲料刚上市的时候,同样没什么人买账。一些老养殖户甚至冷嘲热讽:“小刘啊,你搞得这玩意儿,咱村里的鱼认不认都不一定呢!”
但刘汉元没有放弃。刘汉元采取了“以质取胜,以价开路”的策略,为了让农民信任他的产品,更快接受新型鱼饲料,他选择以较低的价格切入市场,并通过试用和培训的方式,向农户推广颗粒饲料的优势。此外,刘汉元还亲自下到田间地头,向养殖户讲解科学养殖的方法,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诚意和接地气的推广方法让他赢得了许多养殖户的信任,也逐渐认识到颗粒饲料的价值,愿意尝试新的养殖方式。结果鱼长得快、成活率高的事实让养殖户心服口服。没几年,通威饲料就成了行业的“香饽饽”,不到十年就成了国内饲料行业的领头羊,在全球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,甚至不少国外的大公司都跑来“偷师学艺”。
刘汉元总说:“做企业要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,但这条路得走到黑,走到底。”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决心才支持他一步一步走到饲料龙头企业的位置。
如果说饲料是刘汉元的创业起点,那进军光伏产业可以算是他迈向全球商业舞台的华丽转身。
2006年,刘汉元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转型新能源,布局光伏产业。当时中国的光伏行业刚刚起步,很多人不看好,甚至有人嘲笑他: “刘总,你是做饲料的,为什么要去搞太阳能?老话说得好,隔行如隔山,饲料和新能源差了十万八千里,您这不是把钱往水里丢吗?”
刘汉元却笑着说:“鱼塘靠水养,光伏靠太阳养,说到底,我还是在搞生态!”
事实证明,刘汉元的眼光,果然毒辣精准。1997年,通威开始涉足光伏产业,但并不是从电池板开始,而是从光伏行业最基础、最核心的“高纯晶硅”做起。这一步可以说是精准布局。你想,晶硅是光伏电池的心脏,决定了太阳能的效率和成本。刘汉元不走寻常路,直接把“刀刃”瞄准了产业链的上游,这种眼光超前了十多年。2006年,通威投巨资建设了全球领先的硅料生产线,成了全球首个实现高纯硅料大规模生产的企业之一。而这个举动,也为通威之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到了2011年,通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,成功将硅料生产成本降低了30%以上,彻底打破了原本由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,开始抢占市场份额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刘汉元并没有满足于硅料这一环节,而是继续深入电池片的生产领域。通过引进先进的光伏技术和自主研发,通威将太阳能电池片的成本压到了历史最低,同时质量稳居世界顶尖。2015年,通威成功推出了“PERC”电池片技术,使得光伏组件的效率大幅提升,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技术引领者。到2020年,通威的光伏电池片市场份额已经稳居全球第一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,而是刘汉元“精准布局+技术创新+规模化生产”的完美结合。通威每年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,足够为全球数百万家庭提供绿色电力。到2023年,通威的光伏产品已经覆盖了全球60多个国家,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玩家。
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,到如今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军者,刘汉元用十年时间,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跨越。他证明了,成功不只是有眼光,更要有勇气去押注未来,而他恰好做到了这一点。他的创业之路,充满了智慧与勇气。他用一口鱼塘开启了商业版图,又用对未来的精准判断,跨越了农业与新能源的界限。无论是开创鱼饲料行业的革命,还是后来的光伏产业布局,他的成功都告诉我们:创业的关键不在于起点有多高,而在于你是否能看清行业的痛点,解决实际问题。
刘汉元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,任何行业都有“蓝海”,关键是你能否找到那条通向成功的“独木桥”。他通过专注创新和技术突破,将通威从一个地方小厂打造成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,证明了成功不是偶然,而是源自脚踏实地和不断创新。
正如他所说:“创业就像养鱼,水要清、氧要足,但最重要的,是你每天都在塘边守着。”这句话是他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。希望大家能从刘汉元的故事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鱼塘”,一起脚踏实地,努力拼搏,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!
(中深·全球资本私享会 活动剪影)
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~
中深资本客服微信